周口信息网

阿里云慢下来了?

(原标题:阿里云慢下来了?)

在互联网行业逐步跨过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后,云计算巨头们不得不把焦点转向工业领域,以追求更现实的业务增长。

今年以来,亚马逊、微软、谷歌频繁进行资本收购,向医疗、机器人、网络安全等产业进军。依据过往经验,当巨头加速资本吞并时,产业将向下一阶段快速过渡。于云计算而言,资本的价值偏好正在进化,从内生到外合,趋向产业要素的机械融合。

但阿里云、腾讯云等国内巨头却不太乐于资本并购,监管因素是其一,更为关键的是,并购客户或潜在的客户,可能会带来业务层面的诸多风险,比如生态不兼容、带来额外业绩亏损等。

阴云密布之际,保守和谨慎开展业务,是较为可靠的战术。作为国内云计算龙头的阿里云,对此应当深有感触。

根据Canalys,2022Q1阿里云基础设施服务国内支出同比增速12%,而2021年全年的支出增速为30%,均低于同期行业平均增速。

即使是对比体量更大的亚马逊、微软,阿里云的扩张也要慢不少。Canalys报告显示,2022Q1、2022Q2基础设施服务方面,AWS(亚马逊云)支出增速分别为37%、39%;Microsoft Azure(微软云)的支出增速分别为46%、40%。

营收进一步佐证了阿里云速度变慢。财报显示,2022Q2阿里云业务营收为176.9亿元,同比增速10%。而AWS、Azure、Google Cloud同期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3%、20%、36%,明显比阿里云快。

深陷被动

虽然云业务增速变慢,但在Q2,10%的增速已经傲视阿里的所有其他业务。据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速,中国商业为-1%、国际商业为2%、本地生活为5%、菜鸟为5%、数字媒体和娱乐为-10%、创新业务为-30%。

但不可否认,无论是支出,还是营收,数据上的慢都表明阿里云业务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。

第一,竞争被动。阿里云在成为亚洲第一后,近两年竞争优势并不显著,反而面临更加严肃紧张的竞争局面。

抖音在去年甩掉阿里云后已然重创阿里云业务的增速,今年甚至以火山引擎高调全面介入到云计算赛道,积极抢食云原生、内容云等细分市场的上云红利,成为阿里云不可忽视的对手。

即使在阿里寄予增量厚望的工业互联网赛道,华为、腾讯、百度、京东的加速扩张,也让原本的蓝海变得拥挤异常。不久前国电投与阿里、京东同时签署数字合作协议,意味着市场红利的平均分割趋势,这对阿里云份额的扩张是不利消息。

反观海外市场,阿里云虽然在亚洲市场比较有声量,但因为亚马逊、微软的地域化强势,以及地缘政治因素,一直未能在欧美市场大展拳脚。而欧美市场目前仍占据云计算全球市场的份额大头,意味着阿里云的市场空间受限。

第二,投入被动。云计算作为阿里长期的三大战略之一,有着更高优先级的投入战略,但问题在于,阿里的云业务当前面临非常棘手的投入限制。

一方面,从宏观环境看,部分产业受经济影响扩张速度减慢,而产业扩张速度往往与云计算渗透速度挂钩,在客户扩展意愿下降或者受阻的情况下,阿里云所获业务增量也将减缓。

另一方面,阿里生态内的物流、本地生活类业务眼下更需要扩张,在战略重要性上并不亚于云计算。以物流为例,Q2财报提及,菜鸟正在海外加速扩张物流基础设施,这是阿里托底消费和全球化两大长期战略的刚需。所以处于降本增效期的阿里,必须在投入策略上有所平衡。

增量难寻

处于被动的阿里云,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营收环比负增长。财报显示,阿里云业务2021Q3至2022Q2四个季度营收分别为200亿元、195.4亿元、189.7亿元、176.9亿元。

为让云业务重回增长轨道,阿里云将重点转向公用、通信、金融等非互联网行业,但从业绩来看,效果并不如意。阿里在Q2财报提到,非互联网行业在云业务中的营收占比为53%,同期提高超5个百分点。

可从绝对营收看,由于整体营收规模持续下滑,非互联网行业客户的绝对收入其实在下降。据财报计算,2022Q1、2022Q2,阿里云业务中非互联网行业客户营收分别为98.6亿元、93.7亿元。

可见寻找互联网行业之外的业务增量,即使是阿里云这种巨头也不容易。首要原因是阿里的原生业务基因内核是互联网,对于能源、制造、医疗等产业的研产销相对陌生。

虽然阿里云有着极为丰富的技术和服务能力,但在具体解决方案层面,产业模式的复杂性以及数据和业务关系的处理,会给阿里云制造显著的服务阻力。要在这些行业站稳脚跟,阿里云不能是唯一的主导方,而是要和企业深度磨合,因此往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敲定最终解决方案。

换言之,在重制造或海量数据属性产业开展新业务时,门槛其实会更高,阿里云一般都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服务成本。当然,这也是所有互联网出身的云巨头玩家共同面临的挑战。

第二个原因是细分领域存在非常强势的“原住民”玩家。“云钉一体化”战略下,阿里云加速攻入PaaS赛道,但PaaS赛道内存在众多强势玩家,比如浪潮云、用友、金蝶等。

面对这些玩家,阿里云并不占优势。因为它们甚至要比阿里云更早布局工业类PaaS业务,而且它们的发展路径是SaaS到PaaS,比IaaS到PaaS更容易过渡,也更清楚客户需求和痛点。

工业企业自建云,向服务商角色转型,同样阻碍了阿里云的分食计划。像海尔、航天科工这样的头部企业,在完成自我云化升级后,已经在诸多产业树立典型解决方案,拥有不小的话语权。

另外,一些比较重的产业,并不一定处于高速增长的红利放量发展阶段。以工业互联网为例,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,2022年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增速为15.4%,低于2021年的18.2%。

当业务增量变得越来越奢侈时,阿里云需要寻找更多的突破口。

迫切破局

要再次快起来,阿里云必须有坚决的破局决心。从今年阿里云的动作来看,其破局的思路主要有三条。第一,调动钉钉的PaaS级商业能力,比如发布大客户战略;第二,围绕低渗透场景推数字化解决方案,比如港口、公路等基础设施;第三,与院校、机构进行深度合作,比如故宫博物院、香港科技大学。

就需求前景来看,这三个方向的确可以为阿里云提供新的增长动力。且已经落地的案例也证明,阿里云的智慧城市、机构院校类解决方案,具备较好的实际应用能力。遗憾的是,目前似乎还未在钉钉身上看到太多令人振奋的商业化成绩。

眼下,阿里云的破局显得更为迫切。其一,宏观经济下的结构性机会,不仅仅体现在行业层面,也体现在企业层面。如何找到未来现金流更优秀的企业,并将它们转化为长期客户,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
其二,由于消费互联网整体表现疲软,部分头部玩家不断强化云业务的战略地位,在资源和资金上向B端业务倾斜,这会加剧赛道的竞争波动,考验所有玩家的抗压能力。

其三,二季度,阿里除国内零售业务的其他业务,均处于经营亏损状态,阿里云和本地生活作为Q2唯二经营亏损有所收窄的子业务,应当早日承担起输血和反哺其他业务的重任。

二次大考

当互联网产业的初级云革命基本完成后,云计算巨头们已经跨过第一阶段的红利期。下一个十年,云计算的增量机会一定存在于拥有这三大特征的产业:第一,数据驱动业务前进;第二,生产要素的渐进替代;第三,需求会无穷裂变。

新能源产业之所以会成为当下云计算巨头们争抢的焦点,核心逻辑便在于此。无论是生产端,还是产品端和消费端,庞大的数据爆发下,企业对算法、算力、业务模式迭代都有着持续膨胀的需求。

阿里云在克服自研挑战后,正在迎来第二次大考。一方面,在互联网产业之外,阿里的自研技术能否发挥更大的价值,延续阿里云的技术优势;另一方面,在上云之后,阿里云能否帮助产业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增长。

今年在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,阿里云提出“坚持伙伴优先”的核心态度,并发布系列扶持合作伙伴的针对措施。

当增量难寻,增长放缓之际,盘活存量也有显著益处。因为合作伙伴一旦发展快起来,好起来,阿里云也能受益。

不过长远来看,阿里云要想保持或者突破现有的行业地位,必须塑造一套通用的可持续的增长模式,还要将钉钉的商业化潜力充分逼出来。

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:刘旷 发表,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网站观点,未经许可严禁转载,违者必究!

    本文网址:http://www.yqlinks.cn/luyixian/2085620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